陕西省丹凤县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是用来自我守卫的保障,这三者都是一个国家必备的。再说,粮食在圣人眼中也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周书》上说:“国家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可能成其国家;家庭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子女就不能做这一家的子女。”这就是国家的根本储备。15.D(“《暮春》则给人以乐观开朗之感”说法错误,《暮春》描述了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的景象,让人伤感)16.①李清照的诗以乐景衬哀情,暮春三月,春光撩人,梁燕呢喃,蔷薇幽香,这美好的景象让老病的诗人更加思念故乡。②黄庚的诗融情于景(寓情于景),诗人通过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17.(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会须一饮三百杯径须沽取对君酌(每空1分,若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得分)18.①众志成城②以德报怨③自强不息(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得分)19.甲:“国”是大家乙:还是国难当头丙:追求团结统一(每处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也可得分》20.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每改对一处得2分)21.(1)构成:比喻的“本体”是“中国历史”,“喻体”是“长河”,“中国历史”和“长河”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都绵延不绝。(2分)(2)表达效果:用“长河”来比喻“中国历史”,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中国历史贯通古今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2分)22.A(B项、D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基础”和“我们”,不能与前文更好地衔接,首先排除B项、D项。根据语境,括号内的话应该是强调“历史观”与“基础”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历史观”与“我们能否有…的基础”之间的关系,故选A项,且A项表达比C项更简洁明了)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材料讲述了丁肇中的故事,他作为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一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潜心自己的科研工作,对待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坦然回答“不知道”。材料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从丁肇中的故事得到启示:谦虚做人,诚恳待人;专注学习,集中精力做好事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等等。参考立意:①谦虚做人,诚恳待人(为人要谦虚、诚恳);②集中精力做一件事;③学习需要专注;④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⑤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等等。(二)写作任务和要求1.立意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24-16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