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二)2文科综合XJC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33.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殖民侵略方式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殖民印度的主要手段由抢劫变为商品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亟须扩大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从而使得侵略殖民地的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A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上半期,故排除B项;印度的矿产资源一直都比较丰富,不是在19世纪才显现出来,故排除D项。34.A【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体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美共同防御条约》因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而“流产”,法国再次面临来自德国的安全威胁,这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故选A项;这是条约失效,不涉及国际法,故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的两个条约都涉及法国,但体现不出法国的“主导”作用,故排除D项。35.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边疆开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苏联地图可知,高加索地区、立陶宛(波罗的海沿海)、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属于苏联边疆地区,它们的工业总产值指数比俄罗斯要高,这体现了苏联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苏联各地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数据,缺少数据对比,故排除C项;苏联模式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体,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故排除D项。36.(1)该岛位于中纬度地区,且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冬暖夏凉,年温差小。(4分)(2)放牧使植被被啃食;旅游建筑的开发,占据原植被的生长空间,游客增长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植被修复速度与破坏速度大致持衡。(8分)(3)气候温暖,利于沙丘植被快速生长;降水增加,增加沙丘含水量;风速较低,(大风日数少,)利于减轻大风对植被的破坏。(6分)(4)避免游客直接进人核心区,减轻旅游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缩小人类活动范围,为植被腾出生存空间;(道路整光滑,成为气流加速的风区,)道路拆除后风速降低。(6分)(5)陆地面积;土壤性质;局部微地形等。(6分)【解析】本题考查菲利普岛的年内气温特点、植被恢复速度差异的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该岛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第(2)问,植被恢复缓慢的人为原因,要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70年代当地仍然有放牧,并逐渐兴起了旅游开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速度与植被修复速度大致相同。第(3)问,热量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快;沙丘植被生长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降水增加能够克服沙丘不利的干燥环境;此外,沙丘反映出风沙活动大,当风速降低、大风日数较少的时候可以减轻大风对植被的破坏,利于植被的恢复。第(4)问,道路的拆除有利于减轻游客对沙丘恢复的干扰;能够为植被提供生存空间;并提高下垫面粗糙度,以降低风速。第(5)问,地峡陆地面积有限,沙丘土壤发育程度低,局地地形起伏等原因都制约了植被覆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37.(1)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大,造成地壳向赤道方向长期缓慢挤压(2分);南北两侧板块向赤道方向持续挤压(2分),使赤道附近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2分)。(2)赤道附近大气对流旺盛,降水量大,冰雪补给充足;海拔高,气温低,冰雪不易融化:山脉规模大,横亘赤道。(6分)(3)赤道附近水热条件好,垂直地带性显著,适合多种类型生物生存;阻隔南北半球物种交流,加大南北半球的物种差异;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为低纬干旱地区生物生存提供充足的水源。(6分)(4)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处板块内部,内力稳定,久经外力侵蚀,高度降低,山势浑圆。(4分)小阿特拉斯山脉接近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剧烈,板块挤压造成山地拾升,山势陡峭。(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央山脉横亘在赤道上的原因、中央山脉被誉为“冰雪丝带”的条件、中央山脉对维持当时低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小阿特拉斯山脉形态差异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高三文科综合·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23-212C·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