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佩佩教育·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选择性考试湖南10月高三联考卷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B项,错在“直接”,良渚文明后来消失了,没有直接继承者;C项,不合史实,因为晋是周的同姓封国;D项,错在“主导”,周灭商后,宗教的地位下降,不像商代那样主导社会生活。A项,西周晋侯墓地神人兽面纹玉琮与良渚神人兽面纹玉琮高度相似,表明良渚文化部分因素被位于北方的周文化所吸收,故选A。2.B【解析】A项,错在村料与阶层固化无关(阶层固化通常考选官制度);C项,同样错在与材料无关,拉车的牛与耕地的牛不是一回事;D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开放。B项,原来古人对乘车有一套繁琐的礼节规定,而乘牛车可以不讲究这一套,加上牛车车厢大,可以随意坐卧,于是乘牛车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故选B。3.B【解析】A项,错在只涵盖前一句,与材料后一句话无关;C项,错在市民阶层是宋代兴起,所以唐代不能用推动“扩大”;D项,错在扬州的繁荣不能标志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项,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扬州的繁荣,故选B。4.C【解析】A项,错在宋代理学兴起使得女性地位日益下降;B项,错在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吸收中国文化而不是相反;D项,错在与材料无关。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中国化,故选C。5.C【解析】A项,错在“源自于”,明朝认为“荒”的存在与元朝失政之间有密切关系不等于这就是事实本身;B项,错在体现不出自给自足;D项,错在“避免了”过于绝对。C项,甘薯、玉米、土豆等相较于中国原有的农作物最明显的优势还不是高产,而是可以在之前难以生产粮食的荒地上种植。明朝的垦荒政策因而促进了这些外来物种的广泛传播,故C正确。6.B【解析】A项,错在“得益于”,列强文化侵略是坏事;C项,错在“导致了”过于绝对;D项,错在北京不是沿海;B项,学校名称充分反映出传统华夷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不利于当时的中国向西方学,故选B。7.D【解析】本题要注意的是,漫画▣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是不能直接证明事实本身的,它们直接证明的是人们的一种意愿,所以ABC错。材料反映出国人渴望利用一战列强暂时放松侵略的有利时机来发展民族企业,故选D。8.D【解析】这里要注意解放战争是特指,民族解放战争是泛指。A项,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27一37年)时期的事情;B项,错在“侧重”,这一时期的重点当然是抗战本身;C项,错在材料本身不能证明南京国民政府是否断绝了财政援助;D项,材料说明边区军民为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努力劳动,故选D。9.C【解析】A项,错在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建立的;B项,错在材料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未有进步(注意进步是质变);D项,错在“导致”过于绝对。C项,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10.A【解析】B项,体现不出“区域集团化”;C项,错在“结盟”;D项,错在“正式确立”过于绝对;A项,中国与邻国一起申遗,体现出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担当与开放的胸怀,故选A。11.C【解析】A项,错在“淡薄”不合史实;B项,错在“主要”;D项,错在“最为”都过于绝对;C项,希腊神话中英雄积极从事农耕反映出当时农业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英雄们从事的职业),故选C。12.A【解析】B项,错在材料与“促进”无关;C项,错在材料不能证明,因为如果重视维稳就不必限定非在领主法庭解决案件;D项,错在与王权无关;A项,庄园法庭有利可图使得庄园主禁止佃农在其它法庭起诉,故选A。13.B【解析】A项,错在“革命”过于绝对;C项,错在这些画作更多是基于想象而非历史事实;D项,错在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B项,材料体现出独立后的荷兰致力于构建民族意识,故B正确。14.B【解析】AC项,都错在无法解释各阶层寿命都大幅度下降;D项,错在“持续倒退”不合史实;B项,由于工业革命造成的污染,使得城市人均寿命下降,故选B。15.C【解析】A项,错在不能解释为何1915年之前移民仍呈增长趋势而之后出现大幅度下降;B项,错在经济危机是1929年;D项,错在知识移民逐渐占据主导是二战以后的事情。C项,由于一战的原因,欧洲移民前往美国被阻断,故选C。16.A【解析】C项,错在与材料无关;B项,错在“开始”;D项,错在“主要”,都过于绝对;A项,材料反映出发达国家不愿意改变旧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故A正确。17.(1)问题:丞相更换频繁;丞相难以善终;(4分)原因:汉承秦制,丞相权重;汉武帝要加强君权。(4分)(2)评析:诸侯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