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释,才能认识并读懂它们。出土文献中一个个难题的不断破解,正是一代代文献语言学专家和古文字专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的卓越研究工作使得生活在两三千年之后的我们,仍然能够直接受到中华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样,传世文献即历代古籍,也需要文献语言学的专门学问家付出不懈努力;否则浩瀚的典籍只能是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而无法活在当下、服务当下。可见,文献语言学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之学,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学科,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学科。前者的基础性体现在应用层面,诸如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音乐史、农业史、中医史等诸多历史学科,都需要依赖文献语言学去解决文献史料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后者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文字诸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隐含着精微的发展规律,探索并总结出这些规律,不仅能解释复杂的历史语言文字现象,而且可以为世界语言文字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文献语言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献语言学提倡借鉴、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但其根底始终在于立足本土、专注文献、重视人文。理念上特别强调发扬中国古代重综合的传统,尤其重视借助多学科的支撑对材料做精微的科学分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语言事实,继而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语言文字历史研究而言,语言文字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语言文字理论是第二性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材料是古代文献,所以为了弄清语言文字事实必须首先研究古代文献。在材料、方法、研究目标上,文献语言学都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摘编自华学诚《文献语言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100年前,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走上了西方语言学主导下前进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语法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对中国语言文字包括汉语言文字内在规律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存在无解的难题。西学可鉴,但毕竟存在其局限性。对于中国古籍中的文献问题和语言文字的释读、阐释问题,它们终究无能为力。实践证明,将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纳入西方语言学的分析体系之中,终究是方衲圆凿、治丝益棼。即使是语法研究,一味“仪刑西方”也是没有出路的。语言学家们早已洞察到这一点。王力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论证了依附西方语法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是流弊甚多而走不通的绝路”;罗常培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也曾指出,《马氏文通》“以后的五十年来,还不免停滞在‘拉丁文法汉证'或‘拉丁文法今证’的阶段”。并且,我国一代代学者默默耕耘,潜心古学,不断探索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又能吸收融合西学精华的学科之路。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陆宗达先生和他的弟子王宁先生,吸收黄季刚先生的思想精华,提出了“文献语言学”。这一重要主张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开始得到推阐并发扬光大。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