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月考卷·地理[24·G3YK(新高考)·地理-ZTB-必考-HUB]七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7.D8.C9.A【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该地区西部植物物种丰富度高于东部,说明西部降水较多;南部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上低于北部,说明北部降水较多。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小,受西风影响较大,西部和北部降水多于东部和南部。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新疆,属于非季风区,不受东南季风影响,A错误;从南北方向上来看,N地应位于准噶尔盆地,M地应位于塔里木盆地,N地纬度较M地高,B错误;准噶尔盆地西侧地势较低,西风能够将水汽带入该盆地,导致N地降水较多,C正确;N地降水较M地多,所以晴天少,D错误。第9题,在水分缺乏的区域,一般降水少,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热量越高,蒸发量越大,土壤水分越少,对植物生长越不利,A正确。热量高,太阳辐射不一定强,B错误;气温高,光合作用不一定会减弱,C错误;土壤温度高,有机质含量不一定少,D错误10.B11.A12.C【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首到日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光照达标时间主要取决于昼长,达标时间一般不会提前;雨季到来时间主要受大气运动的影响,与气候变暖无必然联系;农业耕作与鸟类迁徙的直接关系不大,且黑龙江林区农业耕作较少;由于气温的上升,植物萌发期和昆虫的暴发期提前,鸟类也必须提早作准备,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后代的营养需求。故选B。第11题,本题考查不同鸟类的迁徙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鸟类迁徙首到日明显提前,峰值日和结束日相对稳定”,推测鸟类迁徙首到日更接近冬季,此时刚刚返春,气温较低,且较容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生物节律(生物钟)受气温影响较明显。而峰值日、结束日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对其的影响减弱,其他因素影响增强。据此类比不同类型的鸟类,到达次序较早的鸟类到达时气温较低,生物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强。故选A。第12题,本题考查鸟类迁徙日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鸟类迁徙首到日明显提前,结束日没有明显变化,从种群的角度,在迁入地均停留时间延长,体能消耗得以恢复:虽然停留时间延长,在该地捕食的昆虫和植物数量增加,但不至于导致昆虫和植被的锐减,更不会影响植物生长期;鸟类停留的时间延长,不同鸟类个体到达的次序拉开了更大的时间差,鸟类同时争夺食物的现象减少。故选C。10.(B卷)C11.C12.B【解析】第10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3000m以下地区温度较高,积雪不容易保存,积雪覆盖面积相对较小,C正确;地形、降水、坡度从材料和表中无法判断,A、B、D错。故选C。第11题,山地降水随着海拔的上升先增加后下降,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积雪面积最大。从表中看,4000~6000m积雪覆盖面积最大,可推测出降水量最大的海拔为4000~6000m,C正确;3000米以下和3000~4000米处,积雪面积和积雪覆盖率都较低,不可能是降水量最大地区,A、B错;7000米以上地区,积雪覆盖率高是因山体面积较小,从表中看7000米以上地区的积雪面积远小于4000~6000米处,可推测出降水较少,D错。故选C。第12题,山体多呈金字塔状,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面积逐渐减小。7000m以上由于气候寒冷,降雪较多,覆盖率较高,但是由于山体面积最小,积雪量最小,B正确;降温幅度大,有利于积雪保存,积雪面积应该大,而实际积雪面积较小,A错误;海拔较高,水汽输送不足,积雪覆盖率应该低,而实际积雪覆盖率较高,C错误;全球变暖,积雪消融量增大,积雪覆盖率应该低,而实际积雪覆盖率较高,D错误。故选B。13.(1)燕山运动期,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为主的基岩;(2分)第四纪更新世新构造运动期,地壳抬升形成低山丘陵;(2分)全新世中期,海面上升,淹没山间谷地,与大陆分开,形成岛屿。(2分)(2)东部:水深浪大,海水侵蚀强烈;(1分)风力大,植被受损严重;(1分)地形坡度较大,土层较薄。(1分)西部:泥沙堆积显著,坡度较缓;(1分)海蚀作用相对较弱,土层较厚;(1分)风力较东部小。(1分)·5·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