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丁冬冬学识字(二)2》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丁冬冬学识字(二)2》教学设计之一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救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师徒式或类学校式(如汉代的洪都门学、北宋的画院等)的专门培养;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艺术人才,教学组织形式有作坊、教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师承关系相对固定,教学周期长,注重长期教学的结果,学者在广泛的观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专业化学。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的特点,教学方法更自由、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但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当代社会,线下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示与表演实现。这种展演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即观众并不参与艺术表现。回到传统艺术的语境,艺术和观众并不严格区分,在艺术活动中,参与人既是观众也是艺术创作者。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雅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艺术交流,而是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体的交流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艺术体验情境,恢复传统艺术的场域和活动方式,并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就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的工具器物,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智慧的凝结。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但是,这些传统材料不仅对书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即具丰厚的艺术属性,学生在接触这些艺术用具器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再如折扇,它有工艺之美、善德之喻,还可以承载书画,体现赏玩者的品格。在戏曲表演中,折扇也是表现角色个性与情感的重要道具,可以说,以折扇为代表的艺术“器物”,已经超越实用,成为物化的艺犬符号。在传统艺术活动中,一器一物,都属于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器物”的鉴赏与应用,激活其中蕴含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再结合艺术环境营造、活动情境创设,共同完成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场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情感联结。(摘编自秦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语文试卷第【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