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联考]内蒙古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内蒙古大联考]内蒙古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B.额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悲。C.颈联叙写诗人和朋友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15.首联诗人写道“楼上人愁意思深”,诗句中的“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在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前而为歌歌词是“▲”。(2)《沁园春·长沙》中回忆同学年少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句子是:“▲,▲。”(3)《再别康桥》中“△,▲!”两句通过描写动物侧面烘托诗人害怕打破康桥宁静的这种心情。第Ⅱ卷语言表达(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高一语文试题卷第8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