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同步达标自主练习·七年级 语文第一次试题

安徽省2023-2024同步达标自主练习·七年级 语文第一次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七年级第一次
    2、2024—2024安徽省七年级语文
    3、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期末七年级语文
    4、2024至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上学期联考卷语文
    5、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一)语文试卷
    6、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
    7、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答案七年级
    8、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七年级下册期中
    9、2024至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二)语文
    10、安徽第一卷2024一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绝密★启用前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这些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词用法源于白居易的《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点”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老模拟示范卷第1页(共10页)【22·ZX·MNJ·语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