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福建卷)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金太阳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百师联盟高三冲刺卷二历史
第五套1.B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表中的金属工具的材质是青铜,A、C两项与史实不符。金属工具的不断增多体现出我国早期农业生产逐渐精细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牛耕的出现,D项错误。2.A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当前一家五口人,能够耕作的不只二人,耕种的土地不过百亩,收获粮食只有百石(担)。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水较低,农业产量小,精耕细作水不高,不能反映土地兼并和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3.D诗中的“融青”“薄冰”“绿云”等反映的都是青瓷的特点,故A项和B项都不正确。唐朝青瓷是贡品,进献皇宫,但诗中没有反映出制瓷业的政治属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贡吾君”“盛绿云”等信息,是正确的。4.B从题干材料中的“商人…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付与工资”可以判断雇工生产的方式已经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5.D朝贡贸易“厚往薄来”,A项错误;海禁力度的加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此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欧洲殖民者尚未东来,C项错误;由“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可知在郑和下西洋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符合题意。6.A徐光启的意思是粮食与布帛最能体现财富本质。正因为粮食与布帛如此重要,所以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受到特别重视,这是一种农本思想的体现,A项正确;徐光启的话没有涉及商业活动,排除B、C两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7.A材料中的“纯粹的经济学、纯粹的‘用’的问题”,说明此事件是经济活动,涉及“用”(“器物”),即引进西方技术;同时,“绝不仅仅…而是一个根本的制度问题”说明此事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洋务运动符合这一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项,排除℃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要求学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B、D两项也排除。8.A晚清政府推行经济改革,主要是指洋务运动、1901年清末“政”,题目涉及的主要是洋务运动,故A项是主要原因。B项和C项是客观原因。D项表述不正确,戊戌变法发生于1895~1898年。9.D结合表格中各列项目的名称及其数字变化可知,该时期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相对减轻、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由此可知A、B两项错误,排除;甲午战争后民族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英、德等国的对华贸易额不会减少,C项错误。进口减少和新工厂数大幅增多的状况与民国初期即一战时民族工业发展相符,当时中国参战,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因此中国进口德国商品数量为0,故选D项。10.DA项错在“直接”的表述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的时间应早于材料中法币改革的时间。B项不正确,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并没有全面抗战的政策和计划,更何况只是在货币领域的改革,不能够代表全面。币制改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本的侵略,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民政府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统一货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故D项是正确的。11.A观察图中各项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当时国家资本占有绝对优势,这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故选A项。官僚资本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产生,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垄断统治导致社会矛盾重重,不利于国民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排除D项。12.C图片中有“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等字样,这反映了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情形。A项和D项都发生在1958年,与题中信息明显不符合。B项发生在1950~1952年,不符合题意。“集体农庄”最早由苏联建立,故C项符合题意。13.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期间,优先发展工业,城市数量及城镇人口增加;1960年左右城镇人口数和全国城市数最多,这与1958年“大跃进”运动有关;“大跃进”后,经济出现困难,国家开始调整经济,城市数量及城镇人口减少,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表格所示内容不相符。14.DA项不正确,全面改革是从1984年之后才逐步明确和展开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骤的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正确。邓小“南方谈话”,是市场经济思路的里程碑,故C项不正确。材料体现出允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因此D项符合题意。·9·【22·DY·历史·参考答案一RMB一必修二一QG】
本文标签:
